找总结网 > 学习总结 > 培训学习总结 > 政协委员"大学习大讨论"学习心得

政协委员"大学习大讨论"学习心得

| cwl2

政协委员"大学习大讨论"学习心得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机遇期,经济、社会、政治等都在发生着剧烈变革,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正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们正面临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人民民主的主要落实部门,目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国际形势,都对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提出了高要求和新挑战。如何积极反映各界群众的意愿和呼声,踏踏实实为百姓服务,切实促进民生改善,着实考验着各级政协委员的素质和能力。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政协着力促进民生改善的圭臬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为响应总书记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市级领导有关改善民生的部署,西城区政协今年开创了许多新的举措,例如为聚焦落实新《总规》(2020—2035),围绕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西城政协在已有城市管理民主监督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街区整理专项民主监督小组。成立不到4个月,小组已经组织了9次视察活动,走访了两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区所有15个街道和部分社区,并进行了一次有街道职能部门参加的情况通报会,委员们对街道及其他部门在街区整理的概念、做法、模式和目标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各街道街区整理方案更优化、更科学、更惠民。

此外,为使辖区内百姓获福利、得实惠,西城政协积极推荐委员们参加区政府召开的各类通报会、座谈会等,且定期派人参加区政府关于民生的常务会议,就改善民生问题向区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最近,笔者等部分委员参加了所在街道召开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选区内群众代表座谈会,这种与选民代表坐下来、面对面的方式,既能真正接触到民众,了解基层群众疾苦,也能切实推动委员为人民服务。此外,为了能更真实地了解民情,一些委员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了解一手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撰写信息和提案,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愁,受到民众好评。又比如我本人,还经常得到单位同事提供的各种线索,并与同事一起,勘察现场,了解实情,撰写信息,为同事及所在居民区群众分忧解愁,为此也受到单位同事的一致称赞。

二、人民政协在促进民生改善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65周年庆祝大会上还指出:“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聚焦推动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要敢于讲真话、讲诤言,及时反映真实情况,勇于提出建议和批评,帮助查找不足、解决问题,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

作为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利用基层政协接地气的特点,我们积极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并根据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政方针和重点工作,积极为辖区内的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例如,仅就西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今年上半年区政协就组织委员进行了36次视察,参加人数达920人次。不仅如此,视察前,委员们通过政协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背景资料,对所要视察街道或社区进行初步了解,在视察结束后的座谈时,委员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职能部门如何改善民生等,提出有针对性的专家意见。由于委员们来自不同的相关领域,所提意见和建议有的放矢,视角多样,有的建议和想法是职能部门没有想到的,因此效果相当不错。此外,通过区政协与区委区政府的双月协商座谈会,就群众关心的诸如城市空气治理、绿化美化、文保、街区整理等进行协商议政,也着实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广泛而强有力的支持。

三、利用政协民主监督的职能间接为群众谋福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民主监督,加强对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和‘十三五’时期重要约束性指标等的监督,促进相关工作”。此外,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虽然是非权力性的监督,但它可以协助党委和政府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从而以问题为导向,敦促政府有效实施其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的宗旨。

为了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能,加强委员民主监督意识和能力,去年6月,包括我本人在内的部分政协委员,受西城区城管执法监察局聘任,成为西城城管执法监察局的执法监督员。这种冲在一线的执法和监督方式,既监督了政府职能部门,也为委员们接触实战情况,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自成立之日起,委员们共参加了6次执法监督活动。除“规定动作”外,委员们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报送文字和图片资料等形式,向城管监督局提供鲜活的一手信息。这种为期五年的执法监督活动,不仅履行了政协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义务,对职能部门起到了约束和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委员锻炼了履职能力,成为政府改善民生的“催化剂”。

通过介绍以上西城政协开展的活动,我们不难看出人民政协在促进民生改善方面的特殊作用。但面对当前“追求美好生活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等问题,人民政协不论在自身建设、履职成效,还有与人民群众联系和沟通方面,都存在许多的不足和困难,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各级党委领导,完善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民生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建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事实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贯方针政策,是党的基本生命线和核心执政观,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履职宗旨和崇高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应时刻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心和指南,围绕这一中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改善民生作为各项议事决策的出发点和最大公约数。

而作为政协委员,要努力落实总书记所要求的“敢于讲真话、进诤言”,及时反映社会真实情况,勇于提出建议和批评,帮助查找不足、解决问题,帮助各级政府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

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依照宪法和政协章程,加强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形式和手段

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针对的是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但由于历史及文化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民主监督相对于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而言,一直是政协履职的短板。因此,我们应切实落实总书记关于“要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监督的组织领导、权益保障、知情反馈、沟通协调机制”的要求(十九大报告)。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除了严格执行宪法和政协章程外,我们需要创新思维和理论,用新时代的观念和手段,改变过去长期以来的弊端和不足。

比如,利用街巷这个最接地气的舞台,让政协委员去参与或指导街道和社区的居民自治,为街道或街区外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贡献委员们的爱心和智慧。同时,有关部门也需要利用合适的机制,敦促那些平时参政议政少的委员们,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达百姓呼声,特别是有效传播那些充满正能量的好人好事,讲好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故事。

三、围绕民生改善深入基层和群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几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的确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弱势群体得不到有效提升等。但要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让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我们要在继续快速奔向全民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道路上,既要让富裕起来的群体更富有,同时还要让那些尚在贫困当中或弱势的群体不掉队,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政府的帮手,民众与党委和政府的桥梁,人民政协要勇于为群众代言,为人民谋利。各级政协,特别是基层组织,需要发挥每个委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一视同仁、公平高效,让有能力的委员占据更大的舞台,减少那些“一年开一次会”,甚至不能完成履职任务的委员。

四、完善推选制度,让有能力和爱心的人成为委员,增强对委员监督和考核的手段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最终目的是代表群众,为人民服务。因此,委员的议政能力,为民代言的心愿以及个人自身的政治和义务素质,都是他们是否能履行好自己职能的关键因素。目前,政协委员的群体相对来说素质好、文凭高、能力强,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的是,有些委员的修养和能力与民众的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未来在委员推荐和选拔领导岗位时,还需继续改革,要把群众喜爱,能够为民办实事的人才,推举到政协大家庭里,并切实担当重任,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

政协委员不像人大代表是选举出来的,委员主要是靠推荐,且为了保证界别的完整性或社会领域全覆盖,有的委员可能存在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的不理想或甚至不合格。为了能履行好委员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提升政协整体质量和素质,应该对政协委员采取一些监督和考核手段。目前,北京市政府和区政府职能部门都进行了严格的绩效考核,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所在区域群众代表等,参与测评和打分。这些都是我们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成熟化的表现形式。同理,对政协委员们,也应采取较为严格的监督考评措施,包括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和属地民众的有效监督,实施一种“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业绩考评制度。

2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