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学习总结 > 学习心得体会 > 公安局个人学习梁家河心得

公安局个人学习梁家河心得

| cwl2

公安局个人学习梁家河心得

在我刚刚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时候,《梁家河》一书又问世了,我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三天看完了这本书。

“受苦一满帮间了”。读这两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受苦”。2020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两次说起当年“受苦”的事。习近平当年的邻居刘金莲说“近平当年(受苦)可受扎了”。那是说习近平这七年知青生活,在上世纪物质生活最贫乏的七十年代,已经把贫困山区最贫困农民受的苦全受了一遍。一个不到十六岁的少年,一直在北京大城市生活,虽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城市生活远没有现在的农村好,但和陕北山沟里农民比,却是天壤之别。到了梁家河,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没有电灯看书,点煤油灯,熏的第二天吐出的痰都是黒的。不会做饭,不会砍柴,不会碾玉米面,不会担扁担,不会使用宽大的“老镢头”,还要忍受虱子、跳蚤、臭虫、老鼠的袭扰。让“习近平的胃开始接受以前从未消化过的东西”,玉米糁子、高梁团子、黑豆钱钱饭,没有油的土豆南瓜,没有菜时候生吃酸菜,从不会吃到最后慢慢学会了,什么都吃了。习近平七年只吃过一碗白米饭,那是他七年知青生活仅有的一次“奢侈”,一次最香的回忆。这些“吃苦”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很可能不以为然,但我有深切的体会。我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十六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巴山汉江边农村,七十年代初有记忆以来,吃不饱、没有肉、没有顿顿蒸饭白馍,只有红苕浆水菜是常年的事,但却比陕北山区生活好的多得多,起码红苕可以放开肚子吃。

公安局个人学习梁家河心得

这是习近平受的生活之“苦”,其次是劳动之“苦”。刘金莲说:“近平当年担粪、担麦把肩膀压得又红又肿,背上风吹日晒,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一个瘦弱的少年,一个从未干过繁重农活的“北京娃”,开始向“村里娃”的脱胎换骨的转变。学习挑粪、担麦、砍柴、放羊、挖地、打坝,“穿一件蓝色的老棉袄,腰是系一根点炮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手磨出了泡,开始流血,第二天又干,磨出了老茧。陕北的春天,冰雪才融化,习近平卷起裤脚,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乡亲们说:近平干活从不“撒奸儿”,就是从不偷奸耍滑,意味着靠的住!通过劳动锻炼,习近平熟悉了所有农活,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可以挣到壮劳力的十个工分。那些年,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习近平说:“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再次是思想之“苦”。年幼的习近平由于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遭到歧视,他有一股倔劲,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被“流放”延安,可以说是“逃离”北京。这对于一个初中毕业、不满十六岁的少年来说,思想上是迷惘彷徨的,虽然“逃离”了枪毙一百次都够了的北京,但是,前途是什么,未来在哪里?一切都是未知数。“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十五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习近平回忆说,他很苦闷。在经历了当“逃兵”被“遣返”思想震荡后,习近平斩断了归途。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这对于一个第一次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惘少年来说,是正常的,是必不可少的心路历程,更便于我们了解掌握真实的习近平。

思想的“苦”,是一个逆转,是一种领悟,是一次升华!从此,习近平带着他的“团结观”安下心来,扎根农村,融入群众,融入乡村。一边向群众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学习使用农具,学习对付跳蚤的办法,更主要的是读书修身。在艰苦的劳动休息时看书,在放羊时看书,点着煤油灯看书,抽着九分钱一包的“羊群”烟看书,直到深夜。“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习近平说。大量的阅读,丰富了习近平的知识,开拓了视野,为后面的大学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受的三“苦”,实际上是“梁家河精神”的集中体现。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的“受苦”煎熬,让习近平真正了解了中国农村和农民,了解了中国的现状和问题,更加贴近了人民群众,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做事的信念!七年的“受苦”磨炼,铸就了习近平坚毅的性格,磨砺出坚强的意志,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坚定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仰,形成了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和团结他人的鲜明领导风格!

习近平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做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们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受得了苦、吃得了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在普通工作岗位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