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学习总结 > 学习心得体会 > 赴延安红色之旅学习心得

赴延安红色之旅学习心得

| cwl2

赴延安红色之旅学习心得

6月6日-10日,我有幸参加了民革市委组织的赴延安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我们淄博民革党员40余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赴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当年1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下乡的场景。70年代,即使出生在华北平原的我,也是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可想而知,地处陕北,交通不便的梁家河村一定也是物质极大的贫乏。何况一群北京城里15岁左右的孩子来到这里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怀着期待和敬佩的心情,走近梁家河,开始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生活。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参观梁家河村村史纪念馆,了解到1969年1月16日,包括习近平在内的15名北京知青来到了梁家河生产队,那个时候,村民家家住着土窑洞,面朝黄土背朝天,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们参观了他们当年的住所、铁业社、沼气池等遗址,一路上,我都是听着、看着、想着,脑海中浮现出当时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

赴延安红色之旅学习心得

这样一群城里的孩子来到这穷山僻壤,我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深知那个年月来到这里意味着什么:远离城市、远离亲人、缺吃少穿、不能洗澡、风吹日晒、劳动艰苦、孤独无助……在这样的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一呆就是七年,充分说明他心系群众,有坚定的理想信心,他和村民周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一位地道的梁家河人。由于他有文化、有思想、办事公道,被梁家河的党员推选为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走向富裕的之路。“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村民时说过:“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才才。”为民众办实事发自于内心,习近平为了促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他还相继办起了铁业社、代销痁和磨房。村民对他评价最多的是:近平这娃娃干活不耍尖;办事公道;心里有我们。

通过纪念馆的图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说话暖民心,接地气。还分别于2007,2008,2011,2020年给梁家河村民回了四封信,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直接称呼村民的名字,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他还分别于1993.9.27,2005.2.13年回梁家河看望村民,一一叫起青年时代同劳动的村民小名,拍拍他们的肩膀,和他们拉家常。特别是在1975年10月7日去学习时的场景,当他推开窑洞门时,看到院子里站满了全村的老老少少,大家手拿着小米、红枣默默地站着,为的是让他多睡一会儿,他的眼泪一下就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当我听到这些,我也是热泪两行,为他和村民的真情所感动。

梁家河虽说当时是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陕北村庄,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可习近平总书记一呆就是七年。他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2020年2月13日,梁家河村委会的院子里,习近平深情地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我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这里”。

梁家河是初心的发源地,“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梁家河是中国梦形成的地方。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认为,一是要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结合本职工作,进一步做好质量检查服务工作。严格按质量标准做事,从自身做起,处理质量事件要公开、公平、公正。廉洁自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服务于党,服务人民、服务于社会,撸起袖子加油干。

1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