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

| 新华

写读书笔记需要思考和整理所读的内容,这会加强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如何撰写优秀的《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这里分享一些《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篇1

《人间草木》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表面上,汪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写山丹丹部分,他通过老堡户之口讲出:山丹丹每长一年,便多开一朵花,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岁!还有这种植物皮实,容易养活。人要活得随遇而安些,不能太娇生惯养了。这部分结尾处,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舞台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户这样的农民才懂!

第二部分写的是枸杞。枸杞一生是宝,春天的时候,枸杞头可以当野菜。夏末秋初,开花,可以观赏。随后,便结出果实,可以吃。这么看,有发现乐趣的眼睛,人生才丰富许多啊!

最后部分写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关于槐花的,却只有开头与结尾两句。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养蜂人的生活故事。其中,讲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女人与家中晚辈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给予与受赠的.感觉,很暧昧的,读原文才能体会很深。

人间草木啊人间草木,人间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摆在那里的。去发现它们吧,然后活得通透些,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便是人间草木的含义吧!

若用一种食物,用来形容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读读看……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篇2

汪曾琪先生的《人间草木》一书,放置于床头,有时读个七八章,有时读个一两章,断断续续的竟也读完了。这种散文,读起来没压力,心情却又是愉悦的,到是适合我这种没什么计划的人。书中或花鸟、或鱼虫、或旅行、或回忆,这世间风物在汪先生笔中透着气息、透着风味、夹杂着乐观与幽默传达到我眼中心里。回想各个章节,留有深刻印象的要论以下三章:

一、四川杂忆

四川是我极喜爱的地方,除去对家乡的乡情外,这地方让我一直心心念念,十余年来去了四五次。

汪先生写乐山,写的是乐山大佛,写的是司马光的“登山亦有道徐行则不踬”,他看的是字,谈的是见道之言。而我心里的乐山,念的是乐山的跷脚牛肉。牛肉吃过不少,广东潮汕的牛肉丸Q弹有劲,烫火锅的牛肉又是鲜嫩爽口;台湾的牛肉面的牛肉则是软烂无比、入口则化;四川的水煮牛肉则是鲜香嫩滑。而则翘脚牛肉与别不同,它是用牛棒子骨、牛脊骨、中药材包、料包等一起吊汤熬制,将牛肉跟牛杂等同涮,吃的时候取出牛肉往本地烘干的红辣椒面上一沾,辣椒的香与辣配合牛肉的鲜与嫩填满口腔,人间美味不过如此。

据查,翘脚牛肉最早是救济穷人的食物。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四川乐山有位擅长中草药,精通歧典之术的罗老中医,在乐山苏稽镇河边悬锅烹药,救济过往行人。其间,他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牛杂(诸如肠子、牛骨、牛肚、草肚之类)扔到河里,觉得很可惜。于是,他把牛杂捡回洗净后,放在有中草药的汤锅。结果发现熬出来的汤味甚是鲜香。因味特汤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特意来饮者络绎不绝,堂堂爆满。其间没有席位者,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就直接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跷着二郎腿端碗即食。久而久之食客们便形象的起了一个“跷脚”牛肉的别称,且流传至今。难怪当初在巷中小店,当地人聚餐一人一盆翘脚牛肉,也无他菜就呼哧呼哧的吃了起来,期间大汗淋漓、姿态各异,原有此故。

汪先生写峨眉山,写的是清音阁到洪椿坪的美景,一边是山一边是水,水穿石而过,飞鸟驻足,风景极好。我们也去了峨眉,路上风景虽美,但因是自驾,一路匆匆,未曾驻足,不能得见这种山水间蒙蒙耳耳的形态。但好在赶车时候肚子饿了,停下车来随意寻了一家农家小店,一人来了一碗豆花。这豆花点的不硬不软刚刚好,摆在碗中一大块一大块的,筷子刚好夹得起来,闻到的是满满豆香。配上葱花、蒜泥、香油、椒油、萝卜丁或者别的咸菜,一口下去,清香爽口又绵软细腻,丝毫没有点豆腐的碱味,这家豆花便也成了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四川豆花。

汪先生还写了巧遇五台山来拜金顶的和尚,和尚进庙,得一百八十拜,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真心诚意,一去金顶就看见普贤和尚骑象而来,前面一行天女。而我们去峨眉山才不管有没有普贤或者天女,直奔金顶看“日出、云海、佛灯、佛光”的奇景。提前一天入住金顶的酒店,早上五点就爬起来等在金顶的山间小路上。一条小路既有长枪长炮,又有我们这种拿手机的;既有裹大衣的人,又有穿着夏装外套的年轻人,总之人山人海。不知道是我们心意不诚还是运气太差,太阳一直被层层云雾遮挡,无论怎样也不肯跳脱出来,只露出一点影子后便没了踪迹。“日出、云海、佛光、佛灯”都未尝得见,空余一点遗憾。

二、跑警报

汪先生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昆明三天两头都有飞机警报,一有警报,大家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想到飞机空袭,脑海中全是炸弹掉下来,房屋倒塌、火光冲天、血肉横飞的可怕场景。但在汪先生笔中,一切都是轻松随意的。他们跑警报有两个点,联大学校附近的马尾松林就是其中的一个点。一有警报,做小买卖的就把担子挑了过来,里面常见的吃食中有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麦芽糖。在那个还是凭粮票、饭票购物的`年代,出街走巷的小贩丰富了我小时候的生活。每一次我在家做作业总能发现丁丁的声音。一听到这种丁丁声,我就立马扔下纸笔,冲出家门,跑到家属区院子里的空旷地带,总能看到一群小孩围着一个带帽子的小贩。而我也总会以最快速的冲到小贩面前,拽着父母过年给的零花钱递给小贩,眼巴巴的看着小贩用小铁片震下一小块麦芽糖,然后我就开心的用舌头不停的舔着麦芽糖,直到沾满了舌头、嘴唇、牙齿后,自以为不留一点痕迹的挪回家。

横断的山沟是跑警报的第二个点,这个山沟是一个天然的防空洞,即使炸弹在沟顶爆炸,弹片也不容易蹦进来,所以有人利用空闲还修了私人专用的防空洞,洞中还有两幅对联,一副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一副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灾难面前做对联者豁达的心态着实让人佩服。汪先生写到跑警报有三种,听到空袭警报(飞机飞入云南境内)大家都不忙下沟,有人看书、有人闲聊甚至还有人打桥牌,一直等看到飞机影子才下沟进洞。常有同事说我是一个心宽的人,前屋着火,只要跟我还有距离,我还可以安然在后屋睡觉。我以为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着急上火也无济于事,不如不慌不忙的一件件料理,消除坏事情的影响。把坏事情处理好了,好事情说不定就这么来了。八十年前的前辈们面对空袭、面对灾难,没有惊慌失措、没有魂不附体,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该洗头还是洗头、该煮糖水还是煮糖水,一切如常。汪先生说这是我们对待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有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都有“不在乎”的精神。而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韧性、中国人的无所畏惧,有阳光有水份时我们是白杨,高大而直立,但面对危险面对困难时候我们又是杂草,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西南联大

关于西南联大汪先生写了好几篇,写校舍、写大师、写自己,相互之间偶有重复之处,但西南联大的生活却是极让人向往。联大校区分散、条件艰苦,但课程可以随意旁听,系图书馆的书可以随便借阅无须登记。教授讲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教授之间不论长短,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其中着墨写了闻一多先生讲课,提及他讲课“图文并茂”,画出女娲、伏羲的各种画像,口讲指画,有声有色。又提闻一多先生讲晚唐诗,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中的点画派联系起来,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将文学和画画结合起来讲,非常人所能为,难怪联大文、理、工学院的学生要穿城而听。联大多数教授对学生呢,要求也不严格,中文系的学生读书报告都不重读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因此汪先生写李贺,说别人的诗是画在白底子的画,而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赞赏。有一个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问为什么?答曰自由。是否是联大人才更多我没有考证,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学校,有好的设施故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氛围,老师教得自由,学生学得自由,以此激发思考、激发创见。

上世纪的教学就如此开放,反观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书写文章就先学三段式,总分或者总分总。数学就学老师教的规律,至于为什么是这个规律,怎么发现这个规律不在我们的学习范围。小伙子呢,形式上学校是灵活了许多,各种社团各种兴趣课,但从整体上、从根本上还是死记硬背的多一些。我看学而思的数学,老师就是把公式或者模型硬教给孩子,让孩子解题套公式。对于语言确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但如果一直这样过度强调记、背、算,只会固化孩子的思维,而这些固化的东西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所以还是希望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学数学呢不仅教公式,还可以多去研讨一下公式背后的原理,让孩子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学语文呢,不仅读课内之书,读我们国家的书,中外古今都读读,体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美。只有让他们多接触多体验,才能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学会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也才能创造一个新的不一样的世界。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篇3

汪曾琪先生的《人间草木》一书,放置于床头,有时读个七八章,有时读个一两章,断断续续的竟也读完了。这种散文,读起来没压力,心情却又是愉悦的,到是适合我这种没什么计划的人。书中或花鸟、或鱼虫、或旅行、或回忆,这世间风物在汪先生笔中透着气息、透着风味、夹杂着乐观与幽默传达到我眼中心里。回想各个章节,留有深刻印象的要论以下三章:

一、四川杂忆

四川是我极喜爱的地方,除去对家乡的乡情外,这地方让我一直心心念念,十余年来去了四五次。

汪先生写乐山,写的是乐山大佛,写的是司马光的“登山亦有道徐行则不踬”,他看的是字,谈的是见道之言。而我心里的乐山,念的是乐山的跷脚牛肉。牛肉吃过不少,广东潮汕的牛肉丸Q弹有劲,烫火锅的牛肉又是鲜嫩爽口;台湾的牛肉面的牛肉则是软烂无比、入口则化;四川的水煮牛肉则是鲜香嫩滑。而则翘脚牛肉与别不同,它是用牛棒子骨、牛脊骨、中药材包、料包等一起吊汤熬制,将牛肉跟牛杂等同涮,吃的时候取出牛肉往本地烘干的红辣椒面上一沾,辣椒的香与辣配合牛肉的鲜与嫩填满口腔,人间美味不过如此。

据查,翘脚牛肉最早是救济穷人的食物。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四川乐山有位擅长中草药,精通歧典之术的罗老中医,在乐山苏稽镇河边悬锅烹药,救济过往行人。其间,他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牛杂(诸如肠子、牛骨、牛肚、草肚之类)扔到河里,觉得很可惜。于是,他把牛杂捡回洗净后,放在有中草药的汤锅。结果发现熬出来的汤味甚是鲜香。因味特汤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特意来饮者络绎不绝,堂堂爆满。其间没有席位者,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就直接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跷着二郎腿端碗即食。久而久之食客们便形象的起了一个“跷脚”牛肉的别称,且流传至今。难怪当初在巷中小店,当地人聚餐一人一盆翘脚牛肉,也无他菜就呼哧呼哧的吃了起来,期间大汗淋漓、姿态各异,原有此故。

汪先生写峨眉山,写的是清音阁到洪椿坪的美景,一边是山一边是水,水穿石而过,飞鸟驻足,风景极好。我们也去了峨眉,路上风景虽美,但因是自驾,一路匆匆,未曾驻足,不能得见这种山水间蒙蒙耳耳的形态。但好在赶车时候肚子饿了,停下车来随意寻了一家农家小店,一人来了一碗豆花。这豆花点的不硬不软刚刚好,摆在碗中一大块一大块的,筷子刚好夹得起来,闻到的是满满豆香。配上葱花、蒜泥、香油、椒油、萝卜丁或者别的咸菜,一口下去,清香爽口又绵软细腻,丝毫没有点豆腐的碱味,这家豆花便也成了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四川豆花。

汪先生还写了巧遇五台山来拜金顶的和尚,和尚进庙,得一百八十拜,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真心诚意,一去金顶就看见普贤和尚骑象而来,前面一行天女。而我们去峨眉山才不管有没有普贤或者天女,直奔金顶看“日出、云海、佛灯、佛光”的奇景。提前一天入住金顶的酒店,早上五点就爬起来等在金顶的山间小路上。一条小路既有长枪长炮,又有我们这种拿手机的;既有裹大衣的人,又有穿着夏装外套的年轻人,总之人山人海。不知道是我们心意不诚还是运气太差,太阳一直被层层云雾遮挡,无论怎样也不肯跳脱出来,只露出一点影子后便没了踪迹。“日出、云海、佛光、佛灯”都未尝得见,空余一点遗憾。

二、跑警报

汪先生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昆明三天两头都有飞机警报,一有警报,大家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想到飞机空袭,脑海中全是炸弹掉下来,房屋倒塌、火光冲天、血肉横飞的可怕场景。但在汪先生笔中,一切都是轻松随意的。他们跑警报有两个点,联大学校附近的马尾松林就是其中的一个点。一有警报,做小买卖的就把担子挑了过来,里面常见的吃食中有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麦芽糖。在那个还是凭粮票、饭票购物的`年代,出街走巷的小贩丰富了我小时候的生活。每一次我在家做作业总能发现丁丁的声音。一听到这种丁丁声,我就立马扔下纸笔,冲出家门,跑到家属区院子里的空旷地带,总能看到一群小孩围着一个带帽子的小贩。而我也总会以最快速的冲到小贩面前,拽着父母过年给的零花钱递给小贩,眼巴巴的看着小贩用小铁片震下一小块麦芽糖,然后我就开心的用舌头不停的舔着麦芽糖,直到沾满了舌头、嘴唇、牙齿后,自以为不留一点痕迹的挪回家。

横断的山沟是跑警报的第二个点,这个山沟是一个天然的防空洞,即使炸弹在沟顶爆炸,弹片也不容易蹦进来,所以有人利用空闲还修了私人专用的防空洞,洞中还有两幅对联,一副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一副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灾难面前做对联者豁达的心态着实让人佩服。汪先生写到跑警报有三种,听到空袭警报(飞机飞入云南境内)大家都不忙下沟,有人看书、有人闲聊甚至还有人打桥牌,一直等看到飞机影子才下沟进洞。常有同事说我是一个心宽的人,前屋着火,只要跟我还有距离,我还可以安然在后屋睡觉。我以为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着急上火也无济于事,不如不慌不忙的一件件料理,消除坏事情的影响。把坏事情处理好了,好事情说不定就这么来了。八十年前的前辈们面对空袭、面对灾难,没有惊慌失措、没有魂不附体,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该洗头还是洗头、该煮糖水还是煮糖水,一切如常。汪先生说这是我们对待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有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都有“不在乎”的精神。而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韧性、中国人的无所畏惧,有阳光有水份时我们是白杨,高大而直立,但面对危险面对困难时候我们又是杂草,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西南联大

关于西南联大汪先生写了好几篇,写校舍、写大师、写自己,相互之间偶有重复之处,但西南联大的生活却是极让人向往。联大校区分散、条件艰苦,但课程可以随意旁听,系图书馆的书可以随便借阅无须登记。教授讲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教授之间不论长短,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其中着墨写了闻一多先生讲课,提及他讲课“图文并茂”,画出女娲、伏羲的各种画像,口讲指画,有声有色。又提闻一多先生讲晚唐诗,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中的点画派联系起来,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将文学和画画结合起来讲,非常人所能为,难怪联大文、理、工学院的学生要穿城而听。联大多数教授对学生呢,要求也不严格,中文系的学生读书报告都不重读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因此汪先生写李贺,说别人的诗是画在白底子的画,而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赞赏。有一个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问为什么?答曰自由。是否是联大人才更多我没有考证,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学校,有好的设施故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氛围,老师教得自由,学生学得自由,以此激发思考、激发创见。

上世纪的教学就如此开放,反观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书写文章就先学三段式,总分或者总分总。数学就学老师教的规律,至于为什么是这个规律,怎么发现这个规律不在我们的学习范围。小伙子呢,形式上学校是灵活了许多,各种社团各种兴趣课,但从整体上、从根本上还是死记硬背的多一些。我看学而思的数学,老师就是把公式或者模型硬教给孩子,让孩子解题套公式。对于语言确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但如果一直这样过度强调记、背、算,只会固化孩子的思维,而这些固化的东西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所以还是希望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学数学呢不仅教公式,还可以多去研讨一下公式背后的原理,让孩子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学语文呢,不仅读课内之书,读我们国家的书,中外古今都读读,体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美。只有让他们多接触多体验,才能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学会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也才能创造一个新的不一样的世界。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篇4

一花一世界印象中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是平实亲切有生活滋味儿的。

而我呢,在十几岁的时候,总盼望着被什么醍醐灌顶,一语惊醒。一心想看更壮烈的、跌宕的、发人深省的经典大部头,所以对这样一位被以平实称道的作家,并不上心。是老师推荐,才去拜读了《人间草木》,书里头,他写院子、写花卉、写昆明的雨天,写枸杞子写葡萄写北京人遛鸟,不疾不徐地。像是一位在山间闲庭信步的老农,把昨晚上赶路的马车不小心抖露出的零碎细软一一拾起来那样。

院子里的杂草、野花,雨后冒出来的菌菇,路边姑娘叫卖的栀子花……这些都是最平常的事物,是今天的我们不太会去停下来关心的事物。大多数时候,我们更向往“深刻”,借由“深刻”带来成长的满足。“平凡”、“平常”,这是我们有意去避讳的字眼。其实成长并不就意味着走向成熟深刻,而是我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以前的我行走在校园里总是脚步匆匆,总想着快些到班,快些到宿舍,挤出那么一点时间来学习。却往往忽略了许多身边的景色。记得有一亲戚曾说:你们八中门口那个爱的雕像还挺好看的,我上次去办事看见了。我的'心里一惊,我在八中也快有一年了,怎从来没注意到那雕像有爱这个字呢,亲戚路过一次便几下了,实在是惭愧,我只得应和道:是,是挺好看的。我总是觉得在学校的生活单调,却突然发现自己甚至没有好好去观察我的生活,学校的树我叫不出来名字,学校的小书屋我从来没进去过,住在一层楼里的同学我叫不上来名字。

而汪曾祺写《人间草木》,从花草讲到食物,再到各地风俗,然后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及对老师的回忆,最后是自己的家人及写作。这其中,我感觉到他对生活的热爱,细致的观察,真正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他并不像许多作家一般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悲凉孤独之感,而是喜欢描写自己简单的快乐,让每一个读者都感受到他的乐观与豁达。然而,我们都知道,汪老吃过的苦不比任何人少。

《人间草木》少有华丽的辞藻,少有大段的抒情,少有内心的悲伤,取而代之的是平实的描写,淡淡的热爱和豁达的心境。书毕,再走在路上,不免放慢了脚步,上扬了嘴角,用心去看周围的一切,属于我的生活。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篇5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读了很长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只作专心学习后的消遣。我以为最后那几篇写西南联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学校虽是临危建成,设备条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还会在选址时,刻意保留一个小小的景点。教授们专心学问,安贫乐道,有的古板,有的开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静,但都是让人觉得可靠可亲近的人。同学们更是各式各样,尤其让我笑出声的是那位,日本轰炸校区时仍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同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授们、同学们是多么可爱。汪先生写的生动有趣,读的让人心痒痒。

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真是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过来。学问没有长进,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学会了愤世嫉俗、顾影自怜。想到这,真是要拍桌子!过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给过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时光吧,要用尽全力做一个有趣的人,认认真真地努力一把。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摘抄篇6

《人间草木》这本书,我认为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结合,每一章都写出那种人间琐事。一般我写长作文都不会去写生活中的小事,但汪曾祺不一样,感觉每一件家常小事、朋友性格、每一朵花开花落、成熟、腐烂都值得他去写,每一篇散文都像是在和知心朋友说话。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篇,还分为4小篇,我认为最后一小篇《黄沪。爬山虎》应是叶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欢最后一段,我也认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这样就能发现每一盆菊花的特点去欣赏它独特的美,扎起来却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惊,觉得无趣。在《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第3段,更让我感到凤仙花的实用,秋海棠也让作者睹物思人,果园的收获里,写葡萄的时候,那种熟练的感觉,让我觉得汪曾祺种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妈买的那本书,前有汪曾祺的画,飞洒的墨汁,潇洒的画,配上文中应景的.段落,简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在这些画里,我最喜欢第四张画,这张画的枝条一直垂到画纸最下方,正好应了“抽条甚长”这句话,汪曾祺的文和画都可以用“简练”一词来形容,文章的简练是犹如文言文的白话文,画的简练是因为他的画简练到最少11笔就可画成。

人间草木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为“右派”时写的,但却无一点不开心,就像是没被冤判一样,所以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种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感觉。

44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