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

| 新华

通过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复习阅读的内容,更好地应对考试和学习。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

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篇1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篇2

暑假里,妈妈陪我到书店买了《成语故事》这本书。书里面讲了好多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教给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故事还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书里面的《井底之蛙》、《守株待兔》、等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告诉我:这个世界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能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盲目自大,不要骄傲自满。做人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天空,要见多识广。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告诉我: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妄想从此不用劳作、不用行动,就能够得到成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人不能贪得无厌,不能不劳而获,否则会因小失大。

书里面的故事不但让我学会很多知识,还学会了很多的道理,看来我更应当多看书,让自我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充实自我,让自我变得更棒!

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篇3

我囫囵吞枣的看完了一本《成语故事》,经过简单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成语,成语言简意赅,深刻隽永。阅读《成语故事》能够了解历史,通大事理,学习知识。

凿壁偷光说的是汉代学者匡衡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

囊莹映雪讲的是晋代有个叫车胤和孙康的人,因家境贫穷没有灯,把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用其发出光束当灯来读书。

水滴石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水滴不止,必能将厚厚的石板滴穿。与之相同的还有一个叫锲而不舍的成语,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苟子的《劝学》一文,其中一段写道:“如果只刻一下就放弃了不再刻,那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段,可是如果不听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够把它们刻穿。”所以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学习。这样就必须能成功。这些成语故事只是浩瀚的成语海洋中的几朵奇葩。经过阅读,让我感悟到学习和读书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学习和读书同时也是件很刻苦的事。自古瓜儿苦后甜。我们从中就应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来学习,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学校上要灵活运用,不能按图索骥,更不能东施效颦,学会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我的短处。这些古人是我学习的榜样,只要锲而不舍,不畏艰难,才会有辉煌的明天。

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篇4

《成语故事》是我们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的一本课外书,虽是本课外书,但绝不比语文教科书逊色,资料不仅仅十分搞笑,而且能学到许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小故事,并且其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不像《成语字典》里那样深奥,让人摸不着头绪。就拿“老马识途”来说吧!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刺骨的寒风吹得士兵们瑟瑟发抖,像点火取暖,但是带去的火种,早已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齐,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但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一气之下,就在和尚头上重重地敲打了几下,说道:‘照你这么说,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倒是不爱你了,所以我只好打你了,请你原谅吧!’”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都充分体现出了那和尚的自作自受。

再来便是故事下方的`来源和释义了。有些类似于词典中的来源,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兴趣的话,能够多留意一下这部分。释义则是整个故事的精华,也就是成语的意思。这一处的资料十分容易让人读懂,并且捉住了整个成语的`中心思想。不至于跟字典似的,让人不愿意看,即使看了也不必须完全明白。

总而言之,《成语故事》是小学生学习和记成语的好帮手,他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位亲密战友,若是没了它,学习成语便成了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在那里,请大家允许我说一句话:成语故事的确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的话,那么绝对值得你一看!喜不喜欢,你看了以后便明白了。

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篇5

我利用今年的寒假读完了《成语故事》,他是我有增长了一些知识。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悬梁刺股》这个故事。它诉说了战国时的苏秦。苏秦年轻时,目不识丁,无所作为,连家人都看不起他,常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他为了有所成就,便开始发奋学习。俗话说“少年时学习,像刚出升的太阳;中年时学习,像中午的太阳;老年时学习,像燃烧的蜡烛。”苏秦无时不刻不在学习,就连家人熟睡时,他还在挑灯夜读。苏秦还找来了一把锥子。每当困了的.时候,就用锥子猛刺大腿,让疼痛驱除疲倦,继续看书。

哈哈哈。刚才我也用了一个成语———目不识丁呢!那就来说说“目不识丁”的故事吧。

目不识丁讲的是唐宪时,张弘靖手下有两个胡作非为、仗势欺人的官吏,分别是韦雍和张宗厚。一天,韦雍喝醉了。他来到军营,见士兵们正在操练,便大发狂言:“现在国家太平,又没有战争,你们就是能拉开二石重的弓,又有啥用?还不如去认个“丁”字!

自从我读了《成语故事》后,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到了许多道理:苏秦悬梁刺股、墨翟墨守成规。有勤奋、有聪明,看来,我更应该去看一些好书,让自己变得更棒!

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篇6

《成语故事》里的成语故事多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 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小栏目。让我们在认识成语的同时对当时的背景与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

《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可以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毛泽东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一定要一动不动呢?特别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可以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

“害群之马”这个成语见的多,它的典故却是才了解,原来治理国家和放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对马群有害的坏马罢了。朝廷上,只是将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扫除而已。这个以小见大的道理,就那么简单。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涵大道理,“勤能补拙”,既然我的基础不好,就要“亡羊补牢”了!

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篇7

这个学期我和老师、同学们共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这本书有七十九个成语,每一个成语之后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读。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道的故事,表现了杨时和游酢学习的刻苦及对师长的尊重。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谦卑、刻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对牛弹琴”则告诉我们,跟不同的人说话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负荆请罪”讲了廉颇故意在人前羞辱蔺相如,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所以避开廉颇。廉颇后来明白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负荆向其请罪,最终两人结为生死之交的故事。它启示我在集体中生活应该顾全大局,做了错事要及时改正。

“高山流水”让我明白知音难觅的道理。如果在学习生活中能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岂不是一件快事?“覆水难收”更让我明白做决定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口出狂言,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也让我明白人无完人,不能将不如自己的人全盘否定……

成语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深奥,我希望我以后能学到更多的成语。

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篇8

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如果把人类的语言比作浩瀚的大海,那么成语就是一枚小小的海螺,它承载着大海的呼吸、大海的欢笑、大海的哭泣以及大海所有的喜怒哀乐。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成语故事是凿壁偷光,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匡衡的人,非常爱读书。可是他的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晚上没有东西照明,他就没办法在夜里读书了。匡衡的邻居是一户富裕人家,每天晚上都点着蜡烛,屋子里被照得通亮。匡衡想:“要是能在这么明亮的光线下读书,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于是,他就想到邻居家去看书,邻居不耐烦打发了他,回到家,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偷偷地在墙壁上早了一个小洞。就这样,他把书对着这束亮光,认真的读了起来。后来,他发现财主家有很多书,就跟财主说:“我帮你干活,不要工钱,只要你把书借给我看就行了。财主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启发:有了求知的欲望,再困难的条件也不会影响学习;没有求知的欲望,再好的条件对学习也无济于事。匡衡由于家境贫寒,只能偷光学习。而我们不但有好的学习条件而不去珍惜,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

读书笔记摘抄《成语故事》篇9

假期中,我读了这本《成语故事》。这本书讲述了成语背后有趣的典故。有些成语简洁明了,有些成语意义深刻。如:口蜜腹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品德很恶劣,他一方面巴结皇帝及其身边的人,另一方面对其同事和下级官员又大耍两面派手法。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他就拉拢、结交,结党营私。而对于有学有识或被皇帝重用、厚待的人,他则一手遮天,千方百计阻挠皇帝对他们的任用。李林甫就是这样一个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的人,因此人们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现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嘴上花言巧语,实际上居心不良,嘴甜而心毒。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典故讲的是缅伯高带了一批礼物和几只可爱的白天鹅去见唐太宗,半路上,他发现天鹅的羽毛脏了,就把天鹅放出来洗一洗。谁知,天鹅竟全都飞走了,只剩下了几根羽毛落在地上。缅伯高只好捡起了一根羽毛,写了一首诗,继续赶路。见到唐太宗,他硬着头皮把这些东西交上去,但唐太宗没有责怪缅伯高,反而给了他许多礼物。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礼物虽轻,但含有很多情意。

这本书我要收藏起来,它的用处可大了!

444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