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总结网 > 学习总结 > 学习心得体会 > 梁家河心得体会

梁家河心得体会

| cwl2

梁家河心得体会

1968年12月22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有1700万青年学生离开城市走向农村,习近平就是其中一员。

不同的是,自1962年起,年幼的习近平受到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遭到歧视。《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提到:“因为我有一股倔劲,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我被关进派出所,到了派出所又被拉回来,改送少管所。可少管所的床位已满,要排一个月才能进去。所以报名下乡插队。他们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属于流放,就让去了。” 青年习近平由首都北京转到圣地延安,就有了后来梁家河的故事。

初入

“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

首先是生活艰苦

衣: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天冷的时候,在里面缝上棉絮;天暖的时候,再把棉絮拆下来。

食:粮食是不够吃的,人一天早晚吃稀饭,中午吃顿干饭。晚上空腹难耐,有人会取一撮儿盐,用水冲了,仰脖子喝下,趁腹内饱胀,赶紧入眠。

住:梁家河人住的是窑洞。那时窑洞里面不仅有虱子、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甚至有蛇出没。

其次是生活苦闷

生活带来不便,习近平还要承受沉重的精神压力。首先是不信任,当时,农民们都知道习近平的父亲 “犯了错误”,他是个“黑帮子弟”。

生活的不适应,精神上迷茫、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当了一次“逃兵”。

“我们那个时候在太行山抗日的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面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在姨夫姨母的劝说下,习近平又回到了梁家河。

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习近平表明心迹。心态的改变,带来行为上的改变。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

成长

乡亲们从心底里接纳这个北京娃。

刚开始干活的时候,我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能拿壮劳力的10个工分。春天里担粪,七八十斤一口气挑到几公里外的山上;夏天担麦子,100多斤,10公里的山路一口气走完。

习近平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还帮梁家河的社员们修建窑洞,打坝修路,开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为人民做实事。他的付出,乡民们都看在眼里,渐渐地接纳了他。

习近平成为了乡亲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通道。

习近平了解群众,知道群众的想法,他的话题是老百姓感兴趣的事。他搞社教,寓教于乐,讲解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大家听得入迷,有人连夹在手指间的烟都忘了戏,直到烫了手才记起。他弥补了农村的乡亲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归来

2020年2月13日,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习近平回到梁家河,跟乡亲们亲切问候。而昔日的乡民们也热情的喊道“近平回来了”

最近网上相继爆出某些职业学院的学生会聊天群,学生,都没对社会贡献些什么,反而官僚气息却沾了不少。习近平的言谈,对待百姓们的态度,已经向这些不良风气发出警告,为官要正。

他不是农民,但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孩子”。

陈胜吴广起义,打下大片领土,陈胜称王。可是面对那些农村投靠他的儿时玩伴,讲一些陈胜在家乡的旧事时,陈胜却不能容忍这些“妄言”,将昔日的伙伴给杀了。习近平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依靠群众。

借书中“黑子”王宪平的话:“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农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对于大大小小的干部,他说“当了干部也不能忘本,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

启发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下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我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这是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的话。

他用亲身经历,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而练就的本领,是要能够为人民服务。在各自的岗位上,起到应有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材。

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即使是逆境,也要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抱有远大的理想,无私地为他人服务。”

28579